停车收费高 不让进车库 维修续保难 为何买了新能源车却处处受限
“自其他地区发生电车于地下车库自燃事件后,我们小区便禁止新能源车进入了。” 广东的徐女士近期向记者透露,其所在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此前新能源车一直能够正常进出小区,然而今年 6 月,物业公司却突然发布通知,以安全为由,拒绝新能源车入内。
徐女士多次与物业公司沟通,均未取得任何成果,她内心满是愤懑与无奈。直至当下,她与小区内的其他新能源车主只能将车辆停放于小区附近的停车场,这不仅使得他们需要额外支付颇高的停车费用,而且从停车场步行回家还需花费十多分钟的时间。“购房时附带的固定停车位如今沦为摆设,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对于我们新能源车主而言实在是有失公允。”
徐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在近期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多地的小区、酒店、商场等场所均出台过禁止新能源汽车进入停车场的相关规定,这让新能源车主们纷纷高呼 “不公平”,深感自己 “遭受了差别对待”。此外,还有大量新能源车主反映,在停车充电、维修保障以及保险续保等方面,他们应享有的平等权益并未得到充分的保障。
究竟为何新能源车主的相关权益会被忽视?又该通过何种方式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呢?
新能源车入库受阻
充电遭遇 “价格陷阱”
北京的新能源车主张先生在今年年初自驾前往海南三亚旅游时,一路上的充电问题令他头疼不已。
“由于我的车续航里程仅 400 多公里,所以每天至少需要充电一次,然而常常会遇到不允许进入车库充电的情况。尤其是在入住酒店时,许多酒店仅有地下停车场,且多数未配备充电桩,有些甚至直接禁止新能源车进入,无奈之下只能将车开到附近的地面停车场进行充电,极为不便。” 张先生无奈地说道。
广东某酒店出于对新能源汽车停放安全性的考量,专门设置了地上专用宽体车位,并禁止新能源车在地下车库停放。来自广东的袁先生向记者表示:“若酒店是基于安全考虑且为新能源车主设置了专门的停车位,我完全能够理解,可问题在于地面的新能源宽体车位数量本就稀少,还时常被不少燃油车所占用,致使众多新能源车主无处可停,只能另寻其他露天停车场,实在是麻烦至极。”
袁先生认为,应当增加新能源车专用车位的数量,并加强对燃油车占用专用车位现象的管控。
天津市民李先生因驾驶新能源车,不仅被禁止驶入酒店停车场,还遭遇了 “充电刺客”。
不久前,李先生驾驶着新买的新能源车前往山西游玩,途中在一家酒店停歇时,被告知酒店地下停车场禁止新能源车驶入,于是他只好将车停放在酒店附近的一个收费停车场,找到充电桩为车充电后便返回酒店。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他去取车时,发现车位上的地锁已经抬起并将车辆锁住,扫码后显示需支付一笔 400 多元的 “占位费” 才能离开。
李先生向停车场工作人员询问,工作人员表示充电桩收费问题不归他们负责;他又向充电桩所属公司的客服咨询,得知充满电后若未在规定时间内驶离车位便会被收取占位费,超时 1 分钟收费 1 元。而相关的告示张贴在充电桩旁边的一面墙上,李先生停车时由于灯光昏暗等原因,根本未曾留意到。
“以前开燃油车时,住酒店停车都是免费的。刚换了新能源车,酒店不让停车就已经够心烦了,没想到还会遭遇如此‘坑人’的事情。更可气的是,有些燃油车就停在充电车位上,却因为无需充电,也不用支付任何费用。” 经历此事之后,李先生每次停车时都会仔细查看四周是否有占位费标识。一旦发现有标识,他便不敢离车太远,生怕因超时而被收取高额费用。
在李先生看来,充电桩收取占位费名义上是为了防止充电桩被占用的问题,然而燃油车却能够随意占位,且收费标准既不合理也不透明。“这根本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对新能源车主权益的一种侵害。”
近日,有上海新能源车主在网上留言进行问政:“占位费是否公平合理?究竟是由谁在收取?是否有明确的收费标准呢?” 上海市交通委随后对此作出回复称,本市对于收取 “充电占位费” 的企业有如下要求:其一,提前公示。需在充电桩现场以及充电软件上公示 “充电占位费” 的收费标准和收费规则;其二,及时提醒。在充电完成后要提醒车辆驶离,并给予一定的驶离时间。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企业为了更好地开展经营活动,收取因超时产生的 “充电占位费” 是合理的。
上海诚康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大成指出,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大容量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过热、起火甚至爆炸等问题,在极端天气尤其是雨季和高温夏季时更容易发生。“出于安全考虑,对新能源汽车给予更多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采取‘一刀切’的限制规定。”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叶刚认为,禁止新能源车辆进入小区或地库以及限制车主购买车位的做法,属于对新能源车主合法权益的不当限制,并且缺乏法律依据。倘若物业公司拒绝新能源车辆进入小区或地库,这不仅违背了物业服务合同,还有可能侵犯业主对自身车位或车库的使用权,构成侵权行为。若建设单位禁止新能源车主购买车位,尽管建设单位有权自主决定车位的销售,但依据民法典第 276 条的规定,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求,而这自然涵盖了新能源车主。因此,建设单位的此类行为同样违反了法律规定。
专家还提及,目前在国家层面尚未针对充电桩超时收取占位费制定明确的标准,该费用的收取主要由运营方自行决定,从而导致出现了 “每超时 1 分钟收费 1 元”“上不封顶” 等饱受诟病的情况。部分充电桩并未将超时收取占位费的通知张贴在醒目位置,这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质保条款含糊不清且多变
维修成本高昂且效果欠佳
据了解,当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宣称会为客户提供 “三电终身质保”(三电即电动机、电池和电控系统)。
陕西西安的马女士于去年购置了某品牌的新能源车,厂商承诺了三电系统的终身质保。然而,这项质保服务附带了诸多限制条件,包括必须是首任车主、车辆未因事故受损、按规定进行保养、使用原厂部件等。
马女士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发现,质保政策的条款模糊不明,尤其是关于电池健康度的标准,客服声称目前的政策是电池健康度低于 75% 时需要更换,但该政策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有的客服表示电池健康度低于 80% 就建议进行维修更换。” 马女士说道,电池的维修费用和更换费用都极为高昂,然而对于车辆行驶多久或者达到多少里程可能会导致电池损耗,相关条款却未作任何说明,客服对此也是一无所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较于燃油车主,新能源车主在维修困难和维修费用高昂这两个问题上遭遇了双重挑战。
江苏的陆女士在 5 年前购买的新能源车于今年出现了电池故障,致使车辆无法启动。尽管她在售后服务店更换了电池,但新电池的电量依旧很低。当她再次将车辆送修时,检测结果显示电池的最大储电量仅为 64.8 度,远远低于车辆原本配置的 83 度。售后服务店以电池健康度未低于 75% 的更换标准为由,拒绝了她再次更换电池的请求。
“更换新电池的价格将近 10 万元,可售后的服务水平却差强人意。如果购买一辆车只能使用几年时间,对于新能源车主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陆女士表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的检测与维修应当具备明确的流程和要求,以此来确保电池性能能够得到准确的评估,而目前这种‘一刀切’且标准模糊的状况与厂家所宣称的终身质保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新能源车主翟女士在今年对车辆进行了两次维修,她向记者透露,维修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便是寻找适配的配件。配件难以寻觅不仅延长了车辆的维修时间,还增加了车主寻求替代方案的难度,有时甚至不得不选择非官方渠道的配件,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维修的风险和成本。
“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更新迅速,新车型的配件往往需要特定的设计与制造工艺,这就导致配件生产和供应链的响应速度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并且,部分新车型的配件可能涉及专利技术,仅有特定的供应商能够生产,这也极大地限制了配件的可获取性。” 翟女士说道。
张大成认为,新能源汽车维修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专业的维修服务供不应求。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更像是一个智能终端,这就要求维修人员既要精通汽车维修知识,又要熟悉电气知识。仅从入职门槛来看,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作,不仅需要具备汽车维修工证、电工证,还必须掌握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原理与知识。如此一来,高昂的维修费用便不仅包含了配件成本,还涉及人工费用以及专业设备的使用费用。
“应当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网络、加强人员培训、公开维修技术信息、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以此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服务水平,降低维修成本。” 张大成提出建议。
投保续保困难且保费昂贵
车主权益亟待维护
在采访过程中,众多新能源车主表示,新能源车在投保时遭遇诸多阻碍:保险价格频繁变动,甚至有些保险公司不愿为新能源车辆提供车损险。
“目前新能源车不仅续保困难,而且保费相较于普通燃油车高出许多。” 几年前,周女士花费 19 万元购买了一辆新能源车,其每年的保险费用接近 6000 元,与她朋友所开价格高出数倍的燃油车保险费用相差无几。她向记者透露,不仅保险价格高于燃油车,而且还在不断上涨。周女士向保险客服咨询后得知,如果车辆出险一次,保费将会大幅提升;出险两次,保费可能会增加至上万元;而倘若出险 3 次及以上,保险公司极有可能直接拒绝续保。
陕西的史女士在 2022 年购买了某品牌的新能源车作为私人使用的非运营车辆,在过去的两年间,她始终遵守交通规则,没有任何违章记录,也未曾出过险。然而,当她在今年 11 月车险到期需要续保时,却遭到了两家保险公司的拒保。保险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史女士所购买的车型大多被用作网约车车型,因此难以续保,这一理由让史女士感到难以理解。
在王叶刚看来,新能源汽车保险价格较高可能是保险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其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保险公司或许是综合考虑了新能源汽车发生事故的概率、造成损害的严重性等因素,从而确定了较高的保险费用。但从新能源汽车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其发生事故的概率、事故的严重性等方面并不一定比传统燃油车更高,因此,对新能源汽车设置较高的保险费用并不合理。保费大幅增长的现象同样不合理,新能源汽车的车损与燃油车相比,并非必然更为严重,没有必要进行区别对待。
受访专家指出,从上述新能源车主所反映的停车难、充电难、维修难、投保难等诸多困境来看,新能源车主的平等权益保障是一个涉及多个维度的议题,涵盖了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保险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
张大成认为,为了全方位保障车主权益,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进:首先,政府应当强化对新能源汽车的质量监管,尤其要加强对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的监督,确保产品安全可靠,并针对违规行为实施严厉的惩处措施,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其次,保险公司应研发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保险产品,包括主险和附加险,以覆盖新能源汽车特有的风险点,例如自用充电桩的损失保险。第三,扩大新能源汽车 “三包” 政策的覆盖范围,明确生产者、销售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与义务,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针对非人为因素导致的三电系统故障提供免费维修或更换服务。第四,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新能源汽车知识,增强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意识,助力他们更好地理解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借助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降低使用成本,解决消费者所关切的实际问题,如续航里程不足和充电不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