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合同转让人隐瞒信息,受让人权益如何保障?
合同转让人隐瞒信息,受让人权益如何保障?
1.欺诈行为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一方当事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构成欺诈。
2.受让人的救济途径:受让人发现被隐瞒重要信息后,首先可以尝试与转让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根据《合同法》规定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受让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3.损害赔偿: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受让人有权要求转让人赔偿因其隐瞒信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可预见的间接损失。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可撤销合同能否被转让?
可撤销合同是指基于法定原因,合同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的合同。在合同被撤销之前,其法律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从理论上讲,在合同被确认有效或撤销之前,将其转让给第三方存在较大风险,因为如果原合同最终被撤销,那么基于该合同的转让行为也将失去基础,变得无效。但我国法律并未直接禁止可撤销合同的转让,关键在于转让时合同的状态以及受让人是否知晓合同可能被撤销的风险。
相关法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以及第七十九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面对合同转让人隐瞒信息的情况,受让人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程序撤销合同并追偿损失,确保市场交易的公平与诚信。